2020《中国建筑教育》•“清润奖”大学生论文竞赛评选揭晓
获奖名单: 2020《中国建筑教育》•“清润奖”大学生论文竞赛评选揭

赛事概况
2020《中国建筑教育》•“清润奖”大学生论文竞赛,是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指导下,由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发起,联合北京清润国际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由《中国建筑教育》编辑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共同承办,旨在促进全国各建筑院系学术思想交流,提高在校学生各阶段学术研究水平和论文写作能力。2020《中国建筑教育》•“清润奖”大学生论文竞赛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孙澄教授出题,题目为《万物互联时代的城市与建筑思考》。
收稿情况
自2020年5月11日发布竞赛通知始,至2020年8月1日截止收稿止,本届赛事在新冠肺炎逆势中,共收到中国大陆76所、境外2所共78所院校的有效投稿394篇,其中本科组180篇,硕博组214篇。
评审概况
收稿截止后,随即展开了竞赛论文的评审工作。评审工作在评委会主任王建国、仲德崑、朱文一教授的指导下,由建工社欧阳东副社长主持,分为初审、复审、终审三个阶段依序展开,全过程为匿名盲审。在三个阶段为期48天的评审过程中,建筑“老八校”院长及其他评委老师对审稿工作高要求、对程序公正严要求,保证了评审工作的高效组织、有序推进。
初审阶段,在《中国建筑教育》执行主编李东的主持下,由编辑杨桂龙等对参赛选手进行资格审查,对参赛论文内容及形式的合理性进行检查。
复、终审评委主要由中国大陆地区建筑“老八校”院长以及主办方负责人等13位专家、教授组成,本届轮值评委包括:马树新、孔宇航、卢峰、仲德崑、朱文一、庄惟敏、刘克成、孙澄、李东、李振宇、张彤、欧阳东、彭长歆(以姓氏笔画为序)。
复审阶段,以各评委打分的平均分排序决出论文名次,根据平均分的高低决定入围名单,本科组、硕博组各有30篇(合计60篇)文章入围,入围论文经过查重和审核进入终审。
终审阶段,对60篇论文进行复核、评分,并最终根据终审平均分决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共评出一、二、三等奖18名,本科组、硕博组各9名,其余为优秀奖。
本科组、硕博组一等奖分别来自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优秀组织奖获奖院校有8所: 合肥工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郑州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
本科组获奖名单
奖项 | 论文题目 | 学生姓名 | 所在院校 | 指导老师 |
一等奖 | 关联形状文法与用户参与的乡村住宅数字设计研究——以山东濯村为例 | 徐佩瑶、刘同琛 |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 王江 |
二等奖 | “学—居”互联模式下的高校既有学生宿舍更新研究——以某高校老校区学生宿舍为例 | 祝逸琳、金小乐 |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 胡子楠 |
二等奖 | 感官互联:物联网时代下的盲人友好空间探讨 | 齐超杰 |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徐跃家 |
二等奖 | 万物通灵:赛博格植物城市的互联探讨 | 牛怡霖 |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徐跃家 |
三等奖 | 房·车·城——移动空间重塑互联城市 | 冯昊 |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徐跃家 |
三等奖 | 城市张力:极公与极私空间关系变迁之远窥 | 张汉枫、王洲 |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 | 王昕 |
三等奖 | 无处不在的未来校园——万物互联时代下,大学虚拟校园与实体校园的共存 | 王帆 |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 孙彤宇 |
三等奖 | “云”上理想“家”——万物互联时代下“家”的N种可能性 | 褚子婧、高攀玉 |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曾巧巧 |
三等奖 | 万物皆建筑?——万物互联时代建筑学和建筑批评的新观法 | 孙志健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 韩晓峰 |
优秀奖 | 爆款城市——自媒体时代下城市认知方式和设计方法初探 | 张诚、冯梅瑾 | 河南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 张华 |
优秀奖 | 多维互联理念下新工科教学空间研究——以某高校厂房改造的学习工坊为例 | 刘宇鑫 |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 胡子楠 |
优秀奖 | “虚”“实”二重奏 ——虚拟空间介入下社区居民空间行为特征分析及优化策略 | 郭烁 |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 夏正伟 |
优秀奖 | 开环大学的“虚”“实”结合:5G时代下大学教育空间的模式演变 | 王梅竹、罗懿鹭 |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 李珺杰 |
优秀奖 | 基于互联时代实体空间衰落及功能复合的思考——“弱功能·强氛围”建筑模式的探索 | 曹婧男 |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 胡英杰 |
优秀奖 | 万物互联时代的后声觉空间——基于媒介思想的空间形态演变 | 陈珂臻 |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 | 王新 |
优秀奖 | 重启日常——景观社会理论视角下的当代网红展览批判与社交媒体建筑思考 | 张曼佳 |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肖靖、张轶伟 |
优秀奖 | 个体活动行为规律的大数据研究与建筑功能路径布置和优化 | 许鹏健、杨泽龙 |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吕帅、郭馨 |
优秀奖 | 吾乡何以红?——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红村的生成机制与价值意蕴研究 | 何远艳、石玉 |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潘斌 |
优秀奖 | 建筑师主导下的结构性能化设计实践隐含问题研究 | 张旭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姚佳伟 |
优秀奖 | 基于韧性理念的校园公共建筑空间模式的互联互避关系研究——以某高校学习中心设计为例 | 常迎新、杨硕 |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 胡子楠 |
优秀奖 | 青集则红,菜场何从——网红菜市场现状与运营模式研究 | 霍俊伟、林娟玲 |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 白艳、王琳 |
优秀奖 | 设计对象与营造逻辑:建筑设计模式的批判性研究 | 李阳、洪于雁 |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伦敦大学学院 | 杨丽 |
优秀奖 | 一种动态的信息接收模式——由中国园林引申的未来教育空间改造 | 郭元蓉 |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 傅祎 |
优秀奖 | 从景观生产到即身关切——试论网红时代的建筑因应之道 | 张昊洋 |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 周艺南 |
优秀奖 | 万物互联时代下的城市体检之社区配套设施服务及均衡性分析——以冀中南地区主要城市为例 | 任子贤、王子祥 | 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 王振报、王啸 |
优秀奖 | 初探互联时代下大学校园教学空间的可变性 | 付轩 |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 赵钧 |
优秀奖 | 形式追随互联——以兴趣互联为线索的某高校图文学习中心设计研究 | 闫露嘉、陈炤捷 |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 胡子楠 |
优秀奖 | 时代进步下城市在扩张和更新中的建筑类型走向——消除替代还是多样保留 | 洪宇涵 |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 连菲 |
优秀奖 | 疫情背景下对城市韧性的影响因素的思考——以武汉市居民为调研对象 | 张沁、於尧宇 | 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 彭然、徐伟 |
优秀奖 | N+1的可能性——未来社区共享空间设计模式研究 | 范旻昕 |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 李有芳 |
硕博组获奖名单
奖项 | 论文题目 | 学生姓名 | 所在院校 | 指导老师 |
一等奖 | “韧性”视角下健康社区细胞单元的评价与优化——基于后疫情时代的“常”与“急”规划策略 | 赵茜雅 | 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 | 曾穗平 |
二等奖 | 数据与城市:基于深度学习图像语意分割技术构建智慧城市 | 王磊 | 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 | 李鹏波、吴军 |
二等奖 | “无人之境”——“万物互联”时代的无人空间 | 于遨坤 |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徐跃家 |
二等奖 | 网络理论视角下万物互联的城市机遇与挑战 | 张恩嘉、侯静轩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 龙瀛 |
三等奖 | 依“数”而生:信息时代城市的孪生化发展与秩序重构 | 王天奇 |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 富志强 |
三等奖 | 物联?域联——移动支付行为在空间中的分布规律 | 杨兆静 |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 盛强 |
三等奖 | “退化即回归”——城市街道的未来时代 | 李天依 |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 魏皓严 |
三等奖 | 新媒体时代对建筑“认知界面”的转化浅析 | 沈令逸、邵婧 |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 吴璟、高裕江 |
三等奖 | 物联网时代的城市时空形式认知 | 张欣雁 |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翟辉 |
优秀奖 | 万物互联驱动下的韧性城市研究进展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 解文龙 |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 孙澄 |
优秀奖 | 互联时代中的智能化研究工具:基于传感器网络的环境行为数据智能追踪系统 | 邓慧姝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 张利 |
优秀奖 | 赛博自由,虚实共生——建筑类设计课线上教学的思与辩 | 闫演、杨胜乾 |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齐奕、曲菲 |
优秀奖 | 万物互联时代对居住空间设计影响探究——以武汉长租公寓为例 | 李志信、崔子豪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徐燊 |
优秀奖 |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大理州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初探 | 蒋雪峰 |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杨大禹 |
优秀奖 | 摆脱永恒,万物互联时代下临时性建筑浪潮 | 李玮刚 |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杨大禹 |
优秀奖 | 万物互联视角下对天津市商业空间变化规律的思考 | 庞天宇 |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 盛强 |
优秀奖 | 小居大家——万物互联时代的微型居住模式探索 | 刘天宇 |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 舒平 |
优秀奖 | “万物互联”下的城市微空间——基于低强度接触的复合功能视角 | 范昌超 |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 黄凌江 |
优秀奖 | 防疫安全距离下的社区服务空间模拟与优化策略——以天津市快递取件点为例 | 温雯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 胡一可 |
优秀奖 | 基于城市大数据的交通噪声空间分布和影响要素研究 | 赵志强、李孟怡 |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 路晓东 |
优秀奖 | 基于多源数据的济南老城区夜间街道空间活力测度研究 | 黄旭 |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 刘建军 |
优秀奖 | 有形城市、无形边界——对城市规模的解构和城市边界的重识 | 陈桔 |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翟辉 |
优秀奖 | 智慧城市建设架构及相关技术对COVID-19传播风险的影响 | 张砾琦 |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 刘卫兵 |
优秀奖 | 基于开放建筑体系的互联网租赁型住宅模式探索 | 司丽超 |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 高宇波 |
优秀奖 | 宅与“宅”——隔离语境下住宅空间与其精神性的思考 | 宁涛 |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 程启明 |
优秀奖 | 建筑的离散化生成:数字化+万物互联 | 严一凯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宋德萱 |
优秀奖 | 初步探究疫情期间的住宅室内光环境对“低潮期”情绪调节作用 | 熊鑫博 |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 张九红 |
优秀奖 | 记忆锚固:基于空间多准则分析法(SMCA)的遗产空间感知节点选址研究——以杨树浦电厂工业遗产片区为例 | 崔燕宇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朱晓明、钮心毅 |
优秀奖 | 无人驾驶时代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策略研究 | 叶阳 |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 裘鸿菲 |
优秀奖 | 基于网红建筑现象论互联时代的建筑学破圈之路 | 李卓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 — |
优秀组织奖获奖院校名单
奖项 | 院校名称 |
优秀组织奖 |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
优秀组织奖 |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优秀组织奖 |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
优秀组织奖 |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
优秀组织奖 |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
优秀组织奖 |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
优秀组织奖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
优秀组织奖 |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
赛情简析
(1)总收稿量、参赛院校数量较往年有大幅增加。有7所院校投稿量超过15篇(含),分别为:合肥工业大学(24篇)、昆明理工大学(24篇)、西南交通大学(23篇)、北京交通大学(19篇)、郑州大学(19篇)、河北工业大学(17篇)、上海交通大学(15篇)。
(2)各地建筑院校有组织地参赛,获得可喜的成绩。天津城建大学,获得硕博组的一、二名。北京建筑大学在本科组成绩表现突出。其他有组织参赛成绩比较突出的院校有河北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
(3)本届竞赛还显示了理论创新力量的萌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内建筑理论研究的活跃与勃兴之态。虽然每届竞赛都不乏理论创新型论文,但在本届赛事中,创新型论文无疑在赛程中走得更远。一些新词汇、新视域的集体涌现,是当前国内理论探索的缩影,必将有助于推进本土新理论的产出。
成果导向
2020《中国建筑教育》•“清润奖”大学生论文竞赛赛后,本科组、硕博组一等奖论文将发表于《中国建筑教育》杂志,同时本科组、硕博组一、二、三等奖论文将两年一辑结集出版。
已出版有《建筑的历史语境与绿色未来——2014、2015“清润奖”大学生论文竞赛获奖论文点评》《设计的智慧:建筑和历史的对话——2016-2017 “清润奖”大学生论文竞赛获奖论文点评》 。
图书推荐
建筑的历史语境与绿色未来——2014、2015“清润奖”大学生论文竞赛获奖论文点评
|订购方法|:建工社中国建筑书店直接购买也可在当当网购买。
(扫描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
设计的智慧:建筑和历史的对话——2016-2017“清润奖”大学生论文竞赛获奖论文点评
|订购方法|:建工社中国建筑书店直接购买也可在当当网购买。
(扫描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