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什二中
建筑面积:32,000 m2
建筑时间:2010
项目地点:鄂尔多斯
学校的教学空间、交往空间、生活空间等,是师生们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开朗活跃、充满创造想象力和激情,设计本着给欢乐创造空间,给活跃的个体提供多功能的场所,以优美舒适的环境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
校园新址用地位于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总征地面积52306平方米,本场地有明显高差,如何把设计的学校与地形结合,合理地解决空间高差与功能分区,交通流线的关系,成为我们贯穿始终要解决的问题。
本规划建筑设计方案首先将用地区位及地形特点相结合,合理确定校园内各功能分区;其次处理好校内外的交通关系,保证道路网络合理,配置充足的停车空间;第三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建设步骤,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第四落实到建筑单体注意采光、通风、隔离噪声及相互干扰;第五整合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考虑景观及校园文化交流的需要。
规划布局上有几个难点:地形存在高差,南低北高;本地形虽然呈矩形比较规整,但是与正南北向大约有40度转角,因而如何在规整的用地范围内布置与其呈40度角的单体建筑,并且把各个单体完美地衔接,也是此次规划方案中的一个难点;在这样一块面积并不大的地形上,要布置很多功能的房间,而且学校建筑的特点是要求主要学习生活房间能自然通风采光,还要结合南低北高的地形,如何布置这些空间,如何做到自然通风采光,是对单体和规划设计提出的又一较高要求。
最终设计特点可概括为单元组团式布局。校园主入口设于用地南部经四路,作为主要人行出入口,生活区入口设于用地北部西支二路,作为主要机动车出入口。
共有四个教学楼单元,采用正南北向布置,通过风雨廊将学校各部分的大形体相互连接,不断地创造一个个新场景,使学生们能够体验到多层次的室内外空间变化,适合孩子们的身心发育要求。
在设计过程中,确定走廊的空间尺度非常关键,本项目中走廊的宽度略大于常规尺寸,这一点对细微尺寸的量化关注,将使得这个公共空间更频繁地被利用起来。
教学楼与办公楼呈锐角的衔接,必须要有一个过渡空间来平衡这种空间关系,把入口设计成灰空间,就是因尺度受限,将其与教学空间和办公空间融合,成为两者共同的入口,同时模糊室内外空间界限,达到入口开阔的目的。
风雨廊是串联建筑内各个功能单元的交通纽带,智慧碰触的空间,即交通为交往提供人流通行、到达的便利,而交往又不影响交通的畅顺。本项目空间设计的创新点和亮点,就是利用一条风雨廊,贯穿整个校园,连接所有分散的单体建筑。楼梯是产生上下空间“对话”和吸引人停留、交往的“容器”,本项目中的楼梯,受限于平面布局,端部的楼梯平面呈三角形布置,而我们正好利用这个三角形,在室内设计时着重对栏板的设计,使楼梯在空间上呈现出另一种形象,仿佛螺旋而上的丝带,达到了意向不到的好效果。由于地势的原因,图书馆设计实际上属于地下部分,通过对其走廊开天窗,达到对图书馆的天然采光。
在立面中体现连续的、渐变的、交错的、起伏的韵律。校园入口设计一座高耸的钟塔,最后面的综合楼设计一座突出的竖向体量的楼梯间。细长的风雨廊与厚实的综合楼也在立面空间体量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采用明快大方的横竖线条对比,体块加与减的塑体,局部明亮色块与整体柔和色调的反差,现代与传统建筑材料(金属、玻璃-砖、石)的和谐搭配,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城市新区新兴学校形象。开放、灵活、多变的空间形式是本项目建筑设计的一大特点,打破了班级教室与公共空间的界限,室内设计遵循这一理念,创造出许多开敞、畅通并能按需自由划分的空间,满足各种学习活动的需要,创造具有生活情趣的学校环境。
室内色彩运用干净、大方、纯洁、朴素、圣洁的白色,平静、沉默的灰色,新鲜、柔和、青春的绿色,富有文化内涵的红砖色是本案室内空间的色彩主题。巧妙运用自然光的质量和强度,配合多变的色彩及不同肌理和质感的材料,营造出富有光影变化的空间感受,创造了具有新鲜感的空间,成为学生趣味的来源。
与风雨廊平行的步行道是景观系统的主轴线,一路上设计不同的景观主题,使人们在步行中能做到步移景换,景随步生。
通过高低起伏的地势,建造各种不同高度,不同形式的平台,既是交通的必经之路,同时也吸引学生在此嬉戏和游玩,使建筑充满活力,立面造型丰富的建筑。
学校空间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该从学生的行为习惯、交往特点、环境气候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出发,创造优美舒适的内、外部空间环境,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