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客厅第十一期:听说世界很大(古村版)

2015-11-23       来源:昇明-最美乡土博客       作者:李昇明

文化客厅第11期

       【摘要】第11期文化客厅,以《古村落与新共识》为主题,邀请李华东老师、挪威梅园梅老师和义乌毛世梁市长等三位中外嘉宾,从各自的角度畅谈古村落的保护,也谈谈发展,两者的关系如何平衡?目前存在加快破坏的可能,这是古村落面临的一个大难题,多数时候是一人唱一个调子,确实有点乱,有待形成一个“多元一体”格局,一体是基本共识,多元是多种模式。

       那些离城市近的乡村,已经完全被西方化摧毁,五四以来有人故意把传统与现代对立,认为传统就是落后,乡村就是落后,这是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思维,甚至喊出脱胎换骨的口号,把自己的文化毁掉了,还以为自己是中国人。殊不知,不是以法律身份和血缘身份来判断是不是中国人,有中国文化身份才算是中国人。只有那些边边角角的偏僻地方,剩存下少数的古村落,如果不保护下来的话,基本上要消失了。眼下有各种力量关注古村,如果背离了保护古村落的初衷,反而是一股可怕的破坏力量。我跟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中心秘书长李华东老师有过几次对话,觉得应该形成一个基本共识,我们愿意做点努力,在文化客厅谈谈。还要谢谢京城的糟糕天气,把我逼出书斋,下一步去各地做点实践。

       一个人要坐言起行,在文化客厅完成坐言,然后要看怎么起行?文化客厅是多元的,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思想启蒙等等都可以谈,但是不能丢掉了知行合一的中国文化传统。许多文化问题的来源是社会实践中出现的,经过总结形成知识,再回到实践中去,这个道理跟一滴水如何可以永恒的哲理一样,知识是一滴水,要回归到社会实践的大海中去。我也应该把脚步下沉到乡土去,过去我获得了一点所谓的知识,来自于乡土的行走。我们常说今天的社会道德败坏了,根本上是人心变坏了,而最根本的变化是文化走了。现在能做点什么努力,不是单纯批评道德风气,或者谈论人心变化,应该是做点文化培育的事情了,中国文化来自乡村,就应该到乡村去寻找,去培育。

       人不能没有梦想,我出了一本书,有人以为我可能很想当个作家。我这个山区长大的孩子心中的最大愿望,其实是做一个旅行家,成年以来被城市生活的压力绑架了,有很多美丽的地方没有去过,曾立下一个宏愿,走遍中国的万水千山,然后是世界的。这个计划有没有可行性?我相信缘分,从写作中积累的一些缘分,让我的梦想与古村文化结合在一起。且放慢脚步,品味一个地方,写一个地方,最后结集出版。

       只要有人谈文化,文化就还有希望。这是中国文化书院王守常老师说的话。2012年,国家层面开始谈古村落,华东老师介绍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组(也称为中心)的缘起,来自上届政府温总理离任前的批示,然后由四个部委(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文物总局)合作组成一个专家委员会和一个工作组。政府换届后,大家有点持观望态度,没想到新的政府班子更重视,增加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和旅游总局进来。大体上,保护工作包括专家调研、制订保护名录和制订保护政策。已经有2555个传统村落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省级也有一批,目前财政部累积投入了114亿人民币。在操作层面上,出现了一种热闹现象,11月全国有十多个古村落会议。很多地方企业和个人的出发点是经济利益,有可能造成大破坏,不能只谈发展,没有结合好保护,而保护可以兼容发展,所以有待形成一个基本共识。

       地方政府层面谈古村落。义乌毛市长说,有兴趣来到文化客厅,听听专家意见,欢迎大家下个月到义乌走走看看,具体情况由金华市建设局的汤处长来谈谈。汤处长说,自己的年龄不够老,谈论古村落似乎不够资历,金华市的古村落资源非常丰富,著名的诸葛村就在我们那儿,即金华的兰溪市。汤处长出身律师,希望从法规上完善古村落保护,或者出台一些更详细的保护指南指导我们的实践。政府官员的说话态度总是很严谨。可以肯定的是,金华市和义乌市政府将举办一次全国专家规格的古村落研讨会,我们将在那边再次聚首。浙江省建设厅也来了两位代表,他们俩是实干派,也来到文化客厅现场助阵。从某个侧面上说,古村落在浙江受关注的温度很高,对形成基本共识充满了期望。

       欧洲国家层面谈古村落。梅园梅老师说,1983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只有15%,2013年城市人口比率有50%,在短短的30年(一万个日子)里,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世界需要中国做出一些好的变化,因为中国有强大的影响力。我去过中国的很多农村,它给了我很多快乐,也有很多地方让我难过。听到最令人难过的一句话是:他是个农民。其实我们都是农民。我们欧洲各国很注重研究中国,不是经济意义的,不是用钱可以计算得了的。现在想谈谈外婆的故事。建筑是人在生活的,也会有人的故事,我们需要重视祖先的故事,外婆的故事。我们有谁了解过,外婆年轻时生活是怎么样的?比如喜欢唱什么歌、关心什么事情。如果没有这些故事,就不会了解文化是怎么传承下来。曾经担任挪威文化参赞的她参与了中国最早的生态博物馆项目,希望中国人思考文化身份的问题。她还表示,为好朋友李昇明敢于表达自我而高兴,比如写作出书和文化保护。

       出乎意料,古村落的话题点燃了朋友们的热情。王海燕老师说,我从乡村来到北京,北京不怎么欢迎我,当我回到乡村去,乡村也不认同我了。这句话让人回味,我们多少人何尝不是如此?乐和仙谷的贾海珍老师说,我们失去了根,就要去寻根,寻农耕文化的根,苹果的甘甜来自树根。从上海赶来的陈江峰老师说,出于个人的热情,家乡成为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的一个,各种人开始打电话来找,或者递条子,以为这是一个建筑工程,当然下拨的资金包含一半的基础设施投入。一位大学生问,做得最好的古村落保护是哪一个?梁军老师说,很多乡村建设的案例缺少可复制性,希望从现在开始,真正出现第四代乡村建设人。北航的张海英老师做了点评,古村落保护工作是一项很立体的事情,乡村衰落的进程也很快速,青壮劳力没有了,乡村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乡村了,再过几年,可能连种粮食的人都没有了。

       回顾我这一年的思考,我只是觉得自己从乡村得到的东西太多,还给乡村的东西太少。为了变得平衡一点,我打算做点乡村建设和古村落保护的工作,也许这是说不清楚的事情,能说得清楚的事,我往往做不了。使命就是说不清楚的,情怀和爱也是。我有个计划,在这次文化客厅之后,走一条中国乡村文化线路,结合自驾车旅行,先走东线,然后走西线,沿途可能有一些朋友加入进来,希望是越来越多。我做乡村建设,和我的写作一样,不埋怨外面有没有好书,自己好好写作就是。我选择文化型的乡村建设,做点深度的试验,挑选和培训一些乡村文化的传承人。如果文化脉络没有断,一切问题都不会是问题。次日,我向守常老师请教,他表示全力支持,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作为我们培训乡村文化传承人的支持单位,他本人作为文化客厅的文化顾问。

       特别感谢贾海珍老师分享的乐和仙谷苹果、感谢夏野老师送来一幅描绘安徽古村的山水画,感谢古琴张老师演奏的《梅花三弄》,感谢赵万波老师演绎的吟诵,感谢主持人徐萌的支持,感谢土成木寸(城村)联盟和北京嘤鸣读书会的合作,让这一期雨雪下的文化客厅变得诗情画意。人类的生活和季节不一样,反向而求,人间有爱。

【文化客厅】由作家李昇明和北京修实公益基金会联合举办

附注:本期照片由韩燕和秋笔老师提供

《中国人的自觉:费孝通传》
中信出版社出版(2014年)
李昇明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