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建筑与立言
文/编辑:张游
a+a与建筑师的对话:
a+a:清润的企业文化是“清以修身,静观求自在;润以养心,内观尚上品”。好像带有较强的国学色彩,似乎和建筑设计没有太大关联?
马树新:建筑师的设计水平主要是由其心智水平决定的。提升设计水平首先应从提升心智水平开始,其次才是关注专业素养的提升。“清”似乎和“清华”有一些渊源,我们的团队确实也有很多的清华人,但我更希望这个“清”是清澈干净,简单透明的意思。
清润企业文化中的静观与内观主要属于哲学范畴而非宗教范畴。中国数千年文化中从来不缺乏静观与内观的意识,无数智者在静观与内观中,其所思、所感、所悟正是人类文明的精髓所在。静观是要心念做到专一,做到内在的静境,也就是常说的“潜其心观天下理”。静观可以有效地消除内心的紧张情绪,以宁静、平稳的方式面对各种压力与困难,以淡定的心态做人做事。内观是通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通过内观提升心智水平,进而提升设计水平,产生优秀设计作品。所以我对清润设计团队也做了大量的相关培训,因此我们没有生产出垃圾建筑。
a+a:我们注意到清润近来开始创作寺庙建筑,创新部分的阻力,您是怎么克服的?
马树新:近代我们对于寺庙建筑没有大的创新了,事实上寺庙建筑的设计从唐代以后就没有过大的变动。我从事建筑行业的前20年都没有人委托我做寺庙建筑,虽然我很想做。而去年忽然有了6个寺庙项目委托到我,并且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委托。谈到寺庙建筑的创新,阻力特别大。因为许多人分析问题主要是从经济、政治的角度,而不是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
在阻力面前,我很坚持,但坚持必须有坚持的道理:人居环境改善了,佛居环境也应当得到改善,要与时俱进;坚持建筑形式与技术创新,我们主要是用钢结构建筑传达木结构建筑神韵,符合中国建筑发展方向;坚持文化创新,主要是推崇正信,破除迷信,力求正本清源。一个优秀的寺庙建筑,能唤醒人的内省,让人感动,让人敬畏。想达到这样的目的,设计必须创新,创新必然会受到阻力,也必然会得到赞扬和尊重,创新的成败主要看创新的层次和水准。很多人对新的寺庙建筑很感兴趣,有表达捐建或是希望建成后登塔的愿望,我很感动,这让我知道你认真去做一些事情,大家是会认可的。同时,北京琉璃寺、河北千佛寺、河南太平寺、缅甸金塔寺的继承与创新都得到了佛学界的认同并得以实施,这是清润的幸运。在阻力面前,我遵循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做事,也就坚持下来了。
a+a:遵循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和做事之间的关系,您能解释一下吗?
马树新:人活着就要做几件有意义的事,做好事可以帮助人,也有利于提升自己。做事的目的不同,结局就会不同。遵循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就是依本性而活,依本性做事。使命、兴趣、职业对我而言是三位一体的。建筑和文学、音乐、美术一样属艺术范畴,建筑又与科技、资本、功能密不可分,属技术范畴。建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建筑设计宏大、复杂、刺激,是非常符合我的本性的专业,建筑是我表达思想的媒介。建筑竞标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企业要发展,市场竞争也会带来进步的驱动力。我非常支持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这也是内心深处的声音。
a+a: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还远不成熟,清润如何在大背景下保持自己的特色?
马树新:市场环境越不美,我们就越追求美。大环境改造不了,我们就努力去改造小环境。诚信企业还是很多的,优秀的设计师也是很多的,关键是选择,选择对了客户、选择对了同事、事情就简单了,企业发展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更宏的讲,努力为社会提供好的产品,是企业最根本的社会责任,企业的市场地位最终也取决于你的产品。
企业有了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人文积累之后,若企业管理者对商业的理解再带有战略洞察力,就有可能带领设计团队设计出杰出作品,或叫标杆作品,企业就会获得尊重,企业家也会获得尊重。清润永远也不生产垃圾建筑,永远不进行破坏性建设,永远守住自己的底线,也就是保持了自己的特色。我没有在经济蓬勃期选择让清润大发展,很多人觉得我这个院长不合格。我的观点是“小而强”,我一直没有让自己“长大”,而是让自己变强。我也没有选择做小型建筑事务所的方向,因为那样更靠近“艺术”,而我更希望做艺术和技术的有机结合。如果技术完美了,那么外形也一定会非常好看。
a+a:“用钢结构传达木结构神韵”是一个有趣的方向,您是从何时有这种想法的?
马树新:1990年大学毕业后,我在包钢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经常使用钢结构,发现了钢和木的一些共性,比如说钢和木都是线形材料,钢的材料性能与木相似,又优于木材。钢结构建筑在建造方法、审美情趣、建筑特征等方面与木结构建筑也有类似之处。建造方法都是架构而非砌筑、预制而非现浇;审美方面多讲究空灵美、线条美、动势美、精致美、色彩美。更可贵之处是钢和木都能显现结构体系,细部代替装饰,充分体现技术之美。我大约是从1995年有的这个想法,2001年形成了理论体系,写了几十万字的论文,获得了“清华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奖”。十几年来,我践行这套理论,发展这套理论,传播这套理论,感触颇多。
在付诸实践的时候,“师古人之心,而非师古人之迹”是重要的。建筑师所做的当然不是对汉唐“古风”的夺回,更不是用现代材料对木构建筑材料的简单替代,而是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用钢构传达木构神韵。在寻求其内在的结
构理性,寻求先进的结构体系,寻求实现功能、经济、生态有机结合的同时完成人文表达。而且钢结构不会成为建筑垃圾,可以拆卸之后再循环利用。
a+a:除了寻求人文表达与技术表达之外,清润也在寻求生态表达,清润国际生态建筑研究所的成立,体现了环保意识已深入每一位设计师的内心,请问清润在环保方面还有其他行动吗?
马树新:清润在成立之初,就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定了企业发展策略。建筑设计、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机电设计、水暖设计等部门不断探索与实践,最终促成了清润国际生态建筑研究所的成立,生态集成设计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仿生规划、仿生建筑的研究是前沿。清润希望在生态建筑的研究、推广方面有所建树。我们先从内部开始,实实在在去做一些事情。
“生命沙地计划”是北京修实公益基金与北京清润园林景观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的生态治理浑善达克沙漠的计划,力求采用恢复生态为主,保护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为辅,又达到共存共荣目的的新型保护模式,控制住沙漠不再向北京推进。这个计划背后的故事是:我们在某个地方看到了天空中正在飞翔的天鹅忽然掉了下来,原因是它们失去了“驿站”去休憩和补充体力,就好像没了油的汽车,无法再行驶下去,这简直就是生态灾难。现在我们正在那里做一些保护措施,希望那块地方成为天鹅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