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客厅一期:又见文化客厅

2015-01-04       来源:昇明-最美乡土博客       作者:李昇明

       旧时的北平文化客厅,留下那些风华绝代的回忆,在北总部胡同老四合院里,林徽因的客厅聚集了一群新文化人,还有一对国际友人费正清夫妇(美)。那些年文化成为了风尚,西风和东风相交,文化客厅是风尚的来源之地。怎么不让后人羡慕呢?心中不时盼望,有一天能重现,似乎又觉得难度不小。

       2015年1月1日,在另一座四合院里,云集了30多位文化朋友,试图再现文化客厅。我作为一个召集人,邀请了假期里还有点闲的朋友,在四合院里沐浴一把下午的阳光,朗读《你是人家四月天》,还有我的书《中国人的自觉》中的一个片段。女主持人徐文清和女画家陈芸身穿旗袍出现时,空气中涌动了一点民国味道。因为写这本书,我接触了大量的民国文人题材,敬仰他们当年的纯净,因为纯净使他们成为了一代大师。岁月流逝,大师们都走了,可他们留下的精神不应该也走了,我这么想,也想做点什么。

       文化客厅属于聊文化,有幸邀请到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许柏林、书画家江南汤生,看看我们三个人的对话能否碰出一些火花。许老师是北京城土生土长的,代表北派文人,汤老师是江南水乡的,代表南派文人,我这个客家人是南人在北。我们分别来自电影、书画和写作圈子,在这里,没有学术范式的束缚,也不需要服从什么教义(你懂的),不谈论政治职位和学术身份。凡是我们邀请的对话嘉宾,就是我们最尊敬的人。

       现场的这些朋友们,几乎都是支持我的朋友,所以我首先表示感谢,我的书出版后,总有人问我为什么写这本书?在今天的小范围聚会,可以轻松地聊一聊。我们生活在技术和制度结合的社会环境,远古的先贤发明了农业技术,也发明了相应的制度,创造过唐宋的优雅文明,这条道路就是老子的《道德经》,用德的1证明道的0,道是自然规律,或者天地运行的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等等。200多年前,工业文明来了,我们却陷入了被动,付出了很多代价,耽误了很多时间,因为技术不是中国人发明的,相应的制度也是欧洲人发明的。就像我昨晚在一个场合说过的话,小提琴是外国人发明的,琴谱也在人家手上。我们如何形成新的知识和逻辑?那些相聚在林徽因的客厅的文化人,当时讨论的话题就是这些东西。可惜这个传统被历史中断了,近30年工业发展有了一些成就,今天仍然面临着人的现代化问题,所以我们还要延续文化客厅的传统,寻找工业和信息文明时代的道和德。我的书在知识界比较受欢迎,感谢朋友们对我的写作给予了一些肯定。

       对话的气氛很好、妙语连珠。许老师说:平时不爱说话,今天比较爱说话。过去中国的政治化是过度的,这些年来经济也是过度的,社会已经空心化运转了30多年,出现了很多难题。空心菜外表是漂亮的,吃起来没什么味道,人心的空洞化也是一样,现在的城市和人徒有其表。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都找不到家园的感觉,更不用说外地人了,回到屋子里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现在应该回归正常化,也就是回归文化时代,中国文化还没有到繁荣的时代。汤老师说:过去他逃离无法实现抱负的环境,更不愿意在你欺我诈的环境中同流合污,而向往自然,在艺术创作中寻找理想的满足,发现自我和完善自我。传统中国书画是作者人格的内修外显,是读书人的业余技艺,并非在美术院校的课堂上获得,而是出于读书人的自觉,人品越高,画品越高。现在的书画粗俗的画面流传,“大师辈出”、”宗派尽显“,实在是”滑稽可笑“。许老师应大家的请求,点评了一下当代电影,说了真话。汤老师带来两份礼物,水墨荷花和吹奏尺八乐曲,古韵悠然。让文化客厅的气氛越来越有味。

       进入台上台下的互动阶段,一位朋友问现在需要什么样的乡村建设?我回答:80年前的乡村建设和今天的社会完全不同,现在应该把农业、工业和信息社会放在一个篮子来考虑乡村建设。另一位90后喜欢古典诗词,现场作了一首诗,描述当天的聚会。四合院的主人马总表示,欢迎每月一期的文化客厅继续在这座四合院举办。最后一个聚会内容是茶歇和笔会,互相熟悉和交换信息,西部画院送来书画和甘肃苦荞茶礼物,赠送给参会的朋友。到了告别的时候,大家有些不舍得离开。